森地集团
品质评鉴
来源: | 作者:雨露 | 发布时间: 2021-07-29 | 56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   茶叶品质鉴评的方法

1、感官审评

利用人们的感觉器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茶叶外形、内质客观存在的品质作出判断。

2、理化检验

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方法,探测茶叶的物理性状,分析茶叶内含成分的含量及其变化。以计量上的数据评定茶叶品质的优次。


二、   茶叶审评的要求

 1、审评环境

感官审评需要有一个适合的审评室,室内光线要充足、均匀,避免阳光直射。室内墙壁、门窗、天花板宜涂成白色,并安装足够的灯管以便在自然光较少时用。审评室要求干燥、清洁,空气流通,避免烟、酒、腥、辣等异味进入。最好设在高处且远离有异味的场所。

2、审评人员:

1)在评茶之前,评茶人员不得抽烟、食用辛辣、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

2)评茶人员不得施脂粉,用香水,以免影响评茶的准确性;

3)评茶人员应保持个人和评茶室环境的整洁。


 三、茶叶审评的用具

评茶盘:用于审评普洱茶外形,以木质为宜,形状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正方形样盘的规格是长、宽各575px,长方形样盘的规格是长700px,宽400px,高75px。均涂成白色,有助于判断茶叶的色泽。样茶盘的一角开一缺口,口径前小后大,以便倒茶。

审评杯:用来泡茶和审评香气,瓷质白色,杯盖上有一小孔,在杯柄对面的杯口上有一弧形或锯齿形,容量一般为250ml。口径212.5px,高200px,有盖。

审评碗:用于审评汤色和滋味,白色瓷质,容量与审评杯一致,即容量250ml,口径275px,高150px

叶底盘:审评叶底用,一般为木质,涂成黑色,有正方形(10×10×37.5px)和长方形(22×15×100px)两种。  

天平秤:用来称量茶叶。  计时器   用于计时。

茶匙:选用大小适宜的白瓷汤匙,用于品尝茶汤

茶盂:审评时吐茶汤及盛废水、茶渣用。

尺寸要适合,过高不方便,过低茶汤易贱出。

煮水壶:以钢质为好,无金属味,最好用电茶壶,既清洁又方便。


四、茶叶审评的因子(品质因子)

(一)外形(干评)

色泽(光泽度、色度):不同种类的茶叶具有不同的色泽。比如,绿茶:是以绿色为主调,有嫩绿、翠绿、黄绿、深绿和墨绿等。红茶:是以红色调为主,有乌润、乌黑、栗褐、栗红等。

形状:主要是在制茶揉捻过程中形成的。有针状、螺状、颗粒状、扁型  的等等。 整碎度:条索的完整程度。(条索状)

匀净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茶叶的匀度和净度。 

(二)内质(湿评)

⑴汤色:茶汤的颜色。

1、不同种类的茶叶具有不同的汤色,同一种茶叶,不同级别汤色也不一样。陈茶与新茶在汤色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2、茶汤的颜色主要是由茶叶里所含的水溶性色素(花黄素、花青素等)和加工过程形成的水溶性物质(TFTRTB)决定的。

⑵香气:各种香气成分组成、含量高低、比例适宜的综合结果。不同种类的茶叶也具有不同的香气类型。比如:绿茶具有清香、熟板栗香(烘炒香);红茶具有蜜糖香、甜香、花果香等。

1、目前,从茶叶中检测到的香气物质约650多种,其中有些是鲜叶中固有的,有些是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其中,红茶香气物质种类约400多种。  

2、不同种类的茶叶香气不一样。主要是由于各茶类香气组成不一,以及含量差异造成的,比如,在绿茶中芳香族衍生物和含氮、氧的杂环类化合物含量要高一些,而红茶中脂肪类衍生物、萜烯类衍生物含量要高一些。

3、存在特点:种类繁多,但含量较低。

⑶滋味:茶叶中所含呈味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1、不同茶类、不同等级和品质的茶叶,在滋味上存在很大差异。

2、呈味物质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涩味物质、苦味物质、鲜爽味物质、甜味物质、酸味物质。

⑷叶底:衡量加工工艺得当与否及鲜叶质量好差的指标之一。


五、茶叶审评的步骤(方法)

(一)茶叶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

1、茶叶内含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芳香物、维生素、微量元素、茶多糖等。

2、茶叶内含成分的形成与其自身的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3、内含成分中各组成成分、含量和比例的多少是茶叶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

(二)影响茶叶品质形成的因素

1、茶树的生长(鲜叶)

品种:最终体现在茶叶的适制性。

栽培管理:锄草施肥、病虫害防治、人工措施调节生长气候条件:海拔、纬度、光照

加工工艺:同等质量的鲜叶相同的加工工艺,却生产不出相同品质的茶叶,理论加实践的长期过程

(三)方法

1、外形,通过把盘评外形因子

条索:松紧、弯曲、壮瘦、圆扁、轻重 嫩度:锋苗、含毫量 整碎:条索的匀整程度

色泽:类型、深浅、枯润、匀杂净度:是否含有茶类或非茶类夹杂物

2、内质

茶样3克→审评杯→150毫升沸水5分钟→审评碗→看汤色→嗅香气→尝滋味→评叶底。

汤色:类型、深浅、明暗、清浊 香气:类型、纯异 高低及持久性

滋味:浓度、强弱、厚薄、爽涩、纯杂

叶底:嫩度、匀度、色泽


茶叶形状类型

(一)干茶形状类型

条形:烘青绿茶、工夫红茶、岩茶、长炒青绿茶

卷曲形:碧螺春、铁观音(螺钉形)

圆珠形:珠茶、茉莉香珠

扁形:龙井、宝洪龙井

颗粒形:红碎茶

(二)干茶形状术语

显毫:(茸毛显露),茸毛含量特别多;

锋苗:芽叶细嫩,紧卷而有尖锋;

身骨:茶身轻重;

重实:身骨重,茶在手中有沉重感;

轻飘:身骨轻,茶在手中份量很轻。

匀整:上中下三段茶的粗细、长短、大小较一致,比例适当,无脱档现象。

脱档:上下段茶多,中段茶少,三段茶比例不当。

匀净:匀整、干净,不含梗朴及其他夹杂物;

挺直:光滑匀齐,不曲不弯,平直。

弯曲:不直,呈钩状或弓状

平伏:茶叶在盘中相互紧贴,无松起架空现象。

紧结:卷紧而结实。

紧直:卷紧而圆直。

紧实:松紧适中,身骨较重实。

肥壮:芽叶肥嫩身骨重实。

壮实:尚肥嫩,身骨较重实

短碎:面张条短,下段茶多,欠匀整;

下脚重:下段中最小的筛号茶过多。

爆点:干茶上的突起泡点。

破口:折、切断口痕迹显露。


茶叶色泽类型

(一)干茶色泽

绿茶:翠绿型,高级绿茶,深绿型,普通绿茶,墨绿型,炒青绿茶,黄绿型,中、低档绿茶

红茶:乌黑油润型,高级工夫红茶,棕红型,红碎茶

考虑:嫩度、工艺。

青茶:砂绿型,铁观音青褐型,武夷岩茶

白茶:灰绿型,绿中带灰,银白型,高级白茶

黄茶:嫩黄型,高级黄茶,金黄型,君山银针,黄褐型,黄大茶

黑茶:黑褐型

普洱茶:生茶,黄绿;  熟茶,红褐

(二)描述干茶色泽术语:

油润:干茶色泽鲜活,光泽好。

枯暗:色泽枯燥,无光泽。

调匀:色泽均匀一致

花杂:叶色不一,形状不一。也适用于叶底汤色类型

高级绿茶:嫩绿、浅绿、翠绿、杏绿

大众绿茶:黄绿(普洱生茶)

青茶:金黄、橙黄(普洱生茶)、橙红

红茶:红亮、红艳、深红、红暗

普洱茶:红浓、褐红

黄茶:杏黄、浅黄、深黄

白茶:微黄 描述汤色术语:

清澈:清净、透明、光亮、无沉淀物。

鲜艳:鲜明艳丽,清澈明亮。

鲜明:新鲜明亮。也适用于叶底。

深:茶汤颜色深;

浅:茶汤色浅似水。

明亮:清净透明;

暗:不透亮,也适用于叶底

混浊:大量悬浮物,透明度差


叶底色泽

高级绿茶:嫩绿、翠绿、鲜绿

大众绿茶:黄绿、深绿

青茶:绿叶红边

红茶:红亮、红艳

黄茶:嫩黄、褐黄

普洱茶:红褐、黑褐

描述叶底色泽术语:

细嫩:芽头多,叶子细小嫩软;

柔嫩:嫩而柔软;

柔软:手按如绵,按后伏帖盘底;

匀: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泽等均匀一致;

杂:老嫩、大小、厚薄、整碎或色泽等不一致;

嫩匀:芽叶匀齐一致,嫩而柔软。

肥厚:芽头肥壮、叶肉肥厚,叶脉不露;

粗老:叶质粗硬、叶脉显露;

皱缩:叶质老,叶面卷缩起皱纹。

破碎:短碎、破碎叶片多;

鲜亮:鲜艳明亮。

暗杂:叶色暗沉、老嫩不一硬杂:叶质粗老、坚硬、多梗、色泽驳杂。

焦斑:叶张边缘、叶面或叶背有局部黑色或黄色烧伤斑痕。


茶叶滋味类型

1、浓:茶汤浸出物丰富,感觉味浓厚;

2、强:刺激性强,初入口有黏、滞感,其后有较强的收敛性;

3、纯:正,不带异味,茶类本身具有的香气、滋味类型;

4、和:物质不丰富,无刺激性,醇和、平和等

5、鲜:鲜叶嫩度高,采制及时、得当;

6、醇:茶汤浸出物丰富,有厚感,回味甜。

回甘:回味较佳,略有甜感;

回甜 浓强:苦涩味重,刺激性强

浓厚:茶汤味厚,刺激性较强;

浓醇:浓爽适口,回味甘醇。刺激性比浓厚弱,比醇厚强;

醇厚:爽适甘厚,有刺激性;

醇正:清爽正常,略带甜;

醇和:醇而平和,带甜。刺激性比醇正弱,比平和强; 

平和:茶味正常、刺激性弱。

淡薄:入口稍有茶味,后淡而无味,平淡、清淡;

涩:茶汤入口后,有麻嘴厚舌的感觉;

青涩:涩而带有生青味; 苦:入口有苦味,后味更苦;

熟味:茶汤入口不爽,带有蒸熟或闷熟味;

高火味:老火味、陈味、劣异味


茶叶香气类型

1、绿茶:高档绿茶,毫香、嫩香;(花香、甜香)大众绿茶,清香、烘炒香(熟板栗香)不正常:高火味、异味、青草气

2、红茶:甜香、花果香、蜜香、焦糖香、松烟香        不正常:酸味、高火味、青气

3、乌龙茶:花果香(典型的香气)

4、普洱茶:陈香


茶叶香气术语

高香:茶香高而持久;

纯正:茶香不高不低,纯净正常;

低:香气低,但无异杂味;

钝浊:香气滞钝不爽;

闷气:沉闷不爽;

粗气:粗老叶的气息,不正;

青臭气:带有青草或青叶气息

高火:微带烤黄的锅巴或焦糖香气;

老火:火气程度重于高火;

劣异气:烟、焦、酸、馊、霉等茶叶劣变或外来污染物导致产生的气息。描述时应指明属于哪种劣异气。


普洱茶品质鉴评

普洱茶的定义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

普洱茶分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两大类型。

 普洱茶(生茶)

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的紧压茶。

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

普洱茶(熟茶)

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特定工艺、经后发酵(快速后发酵或缓慢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

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红褐,内质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

普洱茶的类型及等级

普洱茶按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分为普洱茶(生茶)、普洱茶(熟茶)两种类型。 按外观形态分普洱散茶、普洱紧压茶。  

普洱散茶按品质特征分为特级、一级至十级共十一个等级。普洱紧压茶不分等级,外形有圆饼形、碗臼形、心脏形、方形、柱形等多种形状和规格。  

普洱茶品质的总体要求

品质正常,无劣变、无异味。  

普洱茶必须洁净,不含非茶类夹杂物。  

普洱茶不得着色,不得人为添加任何非茶自身的物质,包括着色剂和香味物质。

 普洱茶品质因子及品质评定

一、    外形

条索、色泽、整碎净度

二、    内质

汤色、香气、滋味、叶底

  普洱茶品质评定

方法

感官审评与理化检验

利用人们的感觉器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茶叶外形、内质客观存在的品质作出判断。

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方法,探测茶叶的物理性状,分析茶叶内含成分的含量及其变化。以计量上的数据评定茶叶品质的优次。

审评环境

感官审评需要有一个适合的审评室,室内光线要充足、均匀,避免阳光直射。室内墙壁、门窗、天花板宜涂成白色,并安装足够的灯管以便在自然光较少时用。审评室要求干燥、清洁,空气流通,避免烟、酒、腥、辣等异味进入。最好设在高处且远离有异味的场所。

审评用具

评茶盘:用于审评普洱茶外形,以木质为宜,形状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正方形样盘的规格是长、宽各575px,长方形样盘的规格是长700px,宽400px,高75px。均涂成白色,有助于判断茶叶的色泽。样茶盘的一角开一缺口,口径前小后大,以便倒茶。

审评杯:用来泡茶和审评香气,瓷质白色,杯盖上有一小孔,在杯柄对面的杯口上有一弧形或锯齿形,容量一般为250ml。口径212.5px,高200px,有盖。  

审评碗:用于审评汤色和滋味,白色瓷质,容量与审评杯一致,即容量250ml,口径275px,高150px

叶底盘:审评叶底用,一般为木质,涂成黑色,有正方形(10×10×37.5px)和长方形(22×15×100px)两种。  

天平秤:用来称量茶叶。  计时器,用于计时。

茶匙:选用大小适宜的白瓷汤匙,用于品尝茶汤

茶盂:审评时吐茶汤及盛废水、茶渣用。尺寸要适合,过高不方便,过低茶汤易贱出。  

煮水壶:以钢质为好,无金属味,最好用电茶壶,既清洁又方便。

普洱茶感官审评的方法,分为干看外形和湿评内质两个步骤。  

(一)普洱散茶审评方法

1、外形审评(把盘)

条索:条索肥壮、紧结(或紧实)的程度。以紧结、肥壮、重实的为好,条索松泡、身骨轻的为差。

嫩度:比含毫量的多少,含毫量多的嫩度好。但普洱茶原料应有一定成熟度,尤其是用以快速后发酵的普洱茶原料应以有一定成熟度的为好。

普洱散茶外形审评

色泽:色泽是衡量普洱茶品质的一个重要因子,色泽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加工的好坏。色泽以红褐且均匀一致的为好,表示在后发酵过程中“发酵适度且均匀”。色泽发黑或色泽花杂不匀为较差,表示在后发酵过程中“发酵过度或不匀”。

匀整(或整碎):匀齐度,观察上、中、下三段茶的比例是否适当,有无脱档现象。  净度:含梗量的多少,梗的老、嫩程度等,以及是否含有非茶类夹杂物。

2、普洱茶内质审评

方法:取样茶5.0g,置于250毫升的标准审评杯中,采取单杯两次冲泡法。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 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之后,又将冲泡后的茶渣进行第二次冲泡。注入沸水至杯满,加盖浸泡5分钟,再将茶汤滤入评茶碗中,依次审评其汤色、香气和滋味,比较两次冲泡的汤色、香气、滋味,最后将杯中的茶渣移入叶底盘中,检视其叶底。

汤色:以红浓明亮、红亮剔透为好;深红色为正常;汤色深暗、浑浊较差。比汤色的深、浅、亮、暗、浊、透的程度,并作出相应记录。

香气:比香气的纯度、陈香的持久性及高低。以陈香馥郁或陈香浓郁为正常,有酸味、异味、杂味为差。

滋味:比滋味的醇和、顺滑程度、浓度及回味。以入口顺滑、醇浓、回甘、生津的为好;不苦、不涩、不酸、醇厚回甜的为正常,有酸味、苦味、涩味的较差。  

叶底:以柔软、肥嫩、红褐、有光泽、匀齐一致为好;色泽花杂、暗淡无光泽(或呈黑色碳化)叶底硬,或用手指触摸如泥状均为较差。

(二)普洱紧压茶的感官审评

1、外形审评

形态是否端正、棱角(边缘)是否分明、整齐、光滑、厚薄是否一致,模纹是否清晰,不起层落面。紧压茶要求松紧适度,过松、过紧都不符合要求。色泽红褐,无黑霉、青霉等霉菌。

2、内质审评(同散茶)

普洱茶鉴赏

一、顺、柔

“顺、柔”是在品饮普洱茶中,从茶汤进入口腔后稍稍停片刻,通过喉咙流向胃部很圆润,很亲切,很自然的感觉,它对身体无刺激作用,却给品饮者的感触印象极强。品饮中的舒服之感,就像母亲对幼儿的呵护,幼儿对母亲的依恋。顺、柔之感乃是普洱茶品性的忠实反映,也是普洱茶平和宜人的真实表现。

二、活

“活”是品饮普洱茶者始终追求真茶灵性的表征。活乃普洱茶优质原料、良好工艺、科学贮放,的综合表现。没有活性的普洱茶,品饮中缺乏生命的活力,对深爱普洱茶的人来说,品饮普洱茶,就象长者融人青年人中忘记了自身的年龄,体会青春年华的峥嵘岁月,所以说品饮普洱茶的活性,可以追寻到长寿的痕迹,最能获得“茶”寿蕴含的内容。

三、洁

 “洁”是鉴评普洱茶的重要参数。普洱茶属于饮用食品,不洁之物进入人体,有知识的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不但不能给人以健康,还会致病。如果把不洁之物用来讲养生,讲文化,讲生活质量是难以说服人的。所以说鉴评普洱茶,洁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洁的普洱茶,品饮中才能体会其甘、滑之美,醇厚之味,顺柔之态,甜活之质。

四、亮

“亮” 既是鉴评普洱茶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又是鉴赏普洱茶美的内在标志。良好的普洱茶外形富有光泽,油润褐红的普洱茶,可以衬出自然之美;而观其内质汤色,亮给人以美感和联想。好的普洱茶其汤色就其品质不同呈现宝石红,玛瑙红,石榴红,陈酒红,琥珀色等.

普洱茶收藏

注重品质,不刻意追求老茶

       不能只看包装不看茶  看外形,评内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