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地集团
茶学茶经
来源: | 作者:雨露 | 发布时间: 2021-07-29 | 485 次浏览 | 分享到:

森地大叶种和特大叶种茶树


    云南大叶种茶树和特大叶种茶树你知道多少,云南的茶山很多,所生产的茶叶也不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1、勐库大叶种: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原产于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冰岛公弄村,主要分布在临沧市境内。是我国1984年首次认定的国家级良种,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4—30米,树幅3~12米,叶特大,叶形椭圆、长椭圆或呈卵圆,叶色绿或深绿,有光泽,叶面强度隆起,叶质柔软肥厚,部分革质。嫩芽黄绿色,肥壮,茸毛张显,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121.4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1.7%,茶多酚33.8%,咖啡碱4.1%,儿茶素总量18.2%,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2、凤庆大叶种: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原产于临沧市凤庆县大寺乡、凤山镇等地,明代《徐霞客游记》记载的“太华茶”。主要分布在凤庆、昌宁等滇西茶区。是我国1984年首次认定的国家级良种,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叶色绿润,叶面隆起,叶质柔软,便于揉捻成条。嫩芽绿色,满披茸毛,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90克,较勐库大叶种轻,没有勐库种肥壮。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9%,茶多酚30.2%,咖啡碱3.2%,儿茶素总量13.4%。故成品茶条秀毫显,鲜爽度优于勐库种,但收敛性(茶气)强而弱于勐库茶,滋味浓而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3、勐海大叶种: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原产于西双版纳勐海县格朗河乡南糯山等地,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思茅等滇南茶区。是我国1984年首次认定的国家级良种。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2~20米,树幅1.8~5.2米,树姿直立或开张,主干明显,分枝稀疏。叶特大,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叶色绿,富有光泽,叶面隆起,叶质柔软肥厚。嫩芽黄绿色,茸毛多,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153.2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3%,茶多酚32.8%,咖啡碱4.1%,儿茶素总量18.2%,故收敛性(茶气)强,滋味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4、南糯山大叶茶: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原产于西双版纳勐海县格朗河乡南糯山,为当地主要栽培品种,是世界公认的“南糯山茶树王”的后代。大叶,椭圆形,叶面微隆起,叶色绿而有光泽,叶尖渐尖,叶背和叶脉有毛,叶柄多毛。幼嫩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48.7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1%,茶多酚31.9%,咖啡碱4.1%,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滋味浓强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5、景谷大白茶:属于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原产于思茅市景谷县民乐乡苦竹山。植株较高,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4,5米,树幅3.9米,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分枝稀疏。叶特大,叶形椭圆。叶色浓绿,富光泽,叶面隆起,叶质厚软,叶缘平。嫩芽绿色,肥壮多茸毛。一芽三叶百芽重163.8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8%,茶多酚29.9%,咖啡碱5.2%,儿茶素总量15,3%,水浸出物46.7%。故收敛性(茶气)强,滋味浓强甘甜,该品种是上世纪我国晒青毛茶国家标准样制作的指定品种,能比较全面的代表云南大叶种茶树原料的风格特点,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6、邦东大叶茶:亦称“邦东大黑茶”,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原产临沧市邦东乡曼岗村。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9.3米,树幅7.8米,树姿半开张,主干明显。叶特大,叶形椭圆。叶色浓绿,富光泽,叶面隆起,叶质厚软,叶缘平。嫩芽绿色,肥壮多茸毛。一芽三叶百芽重118.9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8%,茶多酚28.3%,咖啡碱4.4%,儿茶素总量18.5%,水浸出物49.4%。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滋味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7、冰岛长叶茶: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原产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冰岛村。冰岛是今临沧市最早种植茶树的地方,勐库大叶茶种就是从这里向外传播的。冰岛长叶茶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8.2米,树幅4.6米,树姿直立,主干明显。叶特大,叶形长椭圆。叶色绿稍黄,富光泽,叶面微隆起,叶质软。嫩芽黄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37.6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4%,茶多酚35.1%,咖啡碱4.9%,儿茶素总量16.7%,水浸出物48.1%。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8、漭水大叶茶: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原产保山市昌宁县漭水乡黄家寨。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5—9米,树幅4.0—5.5米,树姿直立,主干明显。叶特大,叶形长椭圆。叶色绿,富光泽,叶面微隆起,叶质软。嫩芽黄绿色,肥壮,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10.9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2%,茶多酚34.9%,咖啡碱4。9%,儿茶素总量26.7%,水浸出物50.0%。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滋味浓烈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9、易武大叶茶:又被称为“易武绿芽茶”,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原产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镇。树姿直立或半开张,主干明显。嫩茎稍红,披毛。叶特大,叶形长椭圆。叶色深绿,叶面隆起,叶身平,叶质厚。嫩芽绿而带紫色,肥壮,多茸毛。一芽三叶百芽重129.8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9%,茶多酚31.0%,咖啡碱5.1%,儿茶素总量24.8%,水浸出物48.5%。故收敛性(茶气)特强,滋味浓烈甘滑,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10、小古德大叶茶: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原产大理市南涧县新政乡小古德茶场。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8.2米,树幅5.3米,树姿直立,主干明显。叶特大,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叶色深绿,有光泽,叶面微隆起,叶质厚脆。嫩芽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90.0克。春茶一芽--D十含氨基酸1.3%,茶多酚32.1%,咖啡碱3.4%,儿茶素总量26.7%,故收敛性(茶气)较强,滋味浓强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11、田大叶茶:属有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原产保山市腾冲县团田乡(腾冲是云南较早开发利用茶树的地方,种植茶树的历史悠久)。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情况下树高可达2—9米,树幅1.3~5.0米,树姿直立或半开张,主干明显。叶大,叶形椭圆或卵圆。叶色绿,叶面隆起,叶质较软。嫩芽黄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10.6克,持嫩性强。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4%,茶多酚33.0%,咖啡碱5.0%,儿茶素总量22.8%,故收敛性(茶气)较强,滋味浓强甘甜,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与该品种风格较近似的还有“腾冲浦川大折浪茶”、“腾冲文家塘大口搽”等。

 

  12、云抗10号:属无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1987年通过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国家级良种,编号为“华茶50号(GSCT50)”。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南糯山群体种中采用系统选择育种育成。树姿开张,主干明显。分枝低而密,叶大,叶形椭圆。叶色黄绿,叶面隆起,叶质较厚软,叶身内折,叶边缘微波浪状。嫩芽肥壮,黄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20.0克,持嫩性强。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2%,茶多酚35.0%,咖啡碱4.6%,儿茶素总量13.6%,茶气较强,滋味浓强甘甜,是乃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13、云抗14号;属无性系、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1987年通过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组织验收的国家级良种,编号为“华茶51号(GSCT51)”,来源同“云抗10号”。树姿披张,分枝低而密,叶大,稍向上斜状着生。叶特大,叶形长椭圆。叶色深绿,富有光泽,叶面隆起,叶质较厚软,叶身稍背卷,叶边缘微波浪状。嫩芽肥壮,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目芽重165.0克,持嫩性强。春茶一芽二叶茶多酚36.1%,咖啡碱4.8%,儿茶素总量14.6%,茶气较强,滋味浓强,是加工普洱茶的上乘品种。

  14、云抗37号:属无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晚生种。1995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省级良种。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勐库大叶种中采用系统选择育种育成。树姿开张,分枝密,叶大,稍向上斜状着生。叶形长椭圆。叶色黄绿,叶面隆起,叶质较厚软。嫩芽肥壮,黄绿色,多茸毛,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183.9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4%,茶多酚39.3%,儿茶素总量16.3%。茶气较强,滋味浓强甘甜。

 

  15、云抗43号:属无性系、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1986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省级良种,来源同“云抗10号”。树姿开张,主干显,分枝密,叶片稍向上斜状着生。叶特大,叶形长椭圆。叶色绿,有光泽,叶面隆起,叶身内折,叶边缘微波浪状。叶质较厚软。嫩芽黄绿色,茸毛多,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147.8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9%,茶多酚35.6%,咖啡碱4.2%,儿茶素总量12.3%。茶气较强,滋味浓强甘甜。

 

  16、长叶白毫:属无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1986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省级良种,来源同“云抗10号”。树姿开张,主干显,分枝密,叶片下垂状着生。叶特大,叶形长椭圆。叶色绿,有光泽,叶面平,叶质厚软。嫩芽黄绿色,茸毛特多,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154.0克,持嫩性强。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1%,茶多酚34.8%,叻0啡碱5.1%,儿茶素总量12,5%。茶气较强,滋味浓强甘甜。

 

  17、云选9号:属无性系、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1995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省级良种,来源同“云抗37号”,勐库种后裔。树姿开张,分枝较密,叶片下垂状着生。叶形长椭圆。叶色黄绿,叶面隆起,叶质厚软。嫩芽黄绿色,肥壮,茸毛多,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213.0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9%,茶多酚38.2%,咖啡碱4.8%,儿茶素总量16.1%。茶气较强,滋味浓强甘甜。

 

  18、云梅:属无性系、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1992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省级良种,由思茅茶树良种场采用单株选择育种的方法育成。叶形长椭圆。叶色淡绿,叶面隆起,叶质柔软。嫩芽肥壮,茸毛多。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3%,茶多酚27.0%,咖啡碱4.7%,儿茶素总量14.2%。茶气较强,滋味浓而甘甜。

 19、云瑰:属无性系、乔木型、大叶类、中生种。1992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省级良种,来源同“云梅”。树姿开张,叶色深绿,叶背多短茸毛,叶缘锯齿深。嫩芽肥壮。一芽二叶含氨基酸1.8%,茶多酚34.1%,咖啡碱4.3%,儿茶素总量19.0%。茶气较强,滋味浓而甘甜。

 

传统普洱茶的等级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普洱散茶有普洱金芽、宫廷普洱、礼茶、特级和一到十级等。

普洱金芽:

 单形条索紧直细嫩,金毫显露,色泽褐红(或深棕)光润;内质汤色红浓,陈香浓郁(或有槟榔香、桂圆香、甜香等),滋味浓醇、回甘,叶底细嫩、褐红。 
礼茶:

 外形条索紧直较嫩,金毫显露,内质汤色红浓,陈香浓郁,滋味浓醇,叶底细嫩、褐红。 
特级:

外形条索紧细、显毫。内质汤色红浓,陈香浓郁;滋味浓醇,叶底褐红细嫩。 
一级:

       外形条索紧结肥嫩,较显毫。内质汤色红浓明亮,滋味浓醇,香气浓纯,叶底褐红肥嫩。 
二级:

       外形条索紧结较肥嫩,较显毫。内质汤色红浓,滋味浓醇,香气浓纯,叶底褐红柔嫩。 
三级:

       外形条索紧结,尚显毫。内质汤色红浓,滋味醇厚,香气浓纯,叶底褐红柔软。 
四级

       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尚显毫。在嫩梗。内质汤色深红,滋味浓醇,香气浓纯,叶底褐红尚亮。 
五级:

       外形条索紧实,略显毫。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正,叶底褐红欠匀。 
六级:

       外形条索壮实,略显毫。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正,叶底褐红欠匀。 
七级:

  外形条索肥壮,色泽褐红。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 
八级:

       外形条索粗壮,色泽褐红。内质汤色深红,滋味醇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 
九级:

   外形条索粗大尚紧实,色泽褐红。内质汤色深红,滋味平和,香气纯和,叶底褐红欠匀。 
十级:
       
外形条索粗大稍松,色泽褐红稍花。内质汤色深红,滋味平和,香气平和,叶底褐红稍粗。


中国茶学

    首先,是要研究中国的茶艺。所谓茶艺,不仅仅指是点茶技法,而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中国历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饮艺术的,讲究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程式,而包含着艺术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仅要鲜嫩,而且根据形状起上许多美妙的名称,引起人美的想象。

  一芽为莲蕊’’,二芽称旗枪,三芽叫雀舌’’。其中,既包含有自然科学的道理,又有人们对天地、山水等大自然的情感和美学的意境。水,讲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称无根水,同样要求自然与精神的和谐一致。茶具,不仅工艺化,而且包含有许多文化含义。烹茶的过程也被艺术化了,人们观其色,嗅其味,从水火相济,物质变换中体味五行协调,相互转化的微妙玄机。至于品饮过程,便更有讲究,如何点茶,行何礼仪,宾主之情,茶朋之谊,要尽在其中玩味。因此,对饮茶环境,是十分注意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等,不同坏境饮茶会产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这个过程,被称之为茶艺。也就是说,要从美学观点上来对待饮茶。

  中国人饮茶,不仅要追求美的享受,还要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饮茶活动中去协调入际关系,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洁、自省,也沟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宾等,便都属于这个范畴。通过饮茶,佛家的禅机,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与和谐,都能逐渐渗透在其中。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把这些思悟过程用一定仪式来表现,这便是茶仪、茶礼。

       茶艺与饮茶的精神内容、礼仪形式交融结合,使茶人得其道,悟其理,求得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个人与群体,人类与自然、宇宙和谐统一的大道,这便是中国人所说的茶道了。中国人不轻易言道,饮茶而称之为道,这就是说,已悟到它的机理、真谛。读至此,也许人们会说:你把茶说玄了,哪有这样高深的东西?但如果你能认真读下这本书去,真正领会中国历史上的茶文化精神,就会感到笔者此论并不为过。

  茶道既行,便又深入到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于是产生宫廷茶文化、文人士大夫茶文化、道家茶文化、佛家茶文化、市民茶文化、民间各种茶的礼俗、习惯。表现形式尽管不同,但都包括着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又与其他文化相结合,派生出许多与茶相关的文化。茶的交易中出现茶法、茶榷、茶马互市,既包括法律,又涉及经济。文人饮茶,吟诗、作画;民间采茶出现茶歌、茶舞;茶的故事、传说也应运而出。于是茶又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出现茶文学、茶艺术。随着各种茶肆、茶坊、茶楼、茶馆的出现,茶建筑也成为一门特殊的学问。而在各种茶仪、茶礼中,又与礼制,甚至政治相联系。茶,成为中国人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你又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去看待饮茶。茶走向世界,又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内容。

      综合以上各种内容,这才是中国茶文化。它包括茶艺、茶道、茶的礼仪、精神以及在各阶层人民中的表现和与茶相关的众多文化的现象。

      追寻中国茶文化的源头,首先要廓清中国茶叶的源起。唐代陆羽《茶经》就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断定神农氏的依据是《神农本草经》和《神农食经》。前者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者载:茶茗久服,令人悦志。这一传说一直流传到当代。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茶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数理学等;同时,还记载了唐代以前有关茶的不同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数理等书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在这一时期,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茶区也大面积地进行了南移,使茶业上市提前一个月。这一历史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宋徽宗赵佶带头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综观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地说,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诗词、茶书画、茶歌舞、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礼规、茶习俗等属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主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灵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字已有特指饮料的读音了,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  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现在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饮茶的发源时间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 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字,而只有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 ,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再转成字,而成为茶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