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地集团
茶韵文化
来源: | 作者:雨露 | 发布时间: 2021-07-29 | 616 次浏览 | 分享到:

森地集团(中国地区)CEO金裕峰先生,从小跟随母亲喝茶,对茶叶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培养了偏爱喝普洱茶的习惯。致使其以后投入到了茶饮产业的行业。联盟中国著名茶企和茶叶研究院、研究所,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专利传奇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深受全球人民的青睐。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在我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据“药食同源”之说,则将茶叶用于医疗也经历几千年了。早期记述茶叶疗病功效的要数唐代的《新修本草》,其后历代医籍均有收载,治疗范围不断扩大,至今,已成为中医界的常用药物。茶叶有显著的治病功效,其疗病的广泛性是任何药物无法比拟的,故唐代医学家陈藏器明确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茶疗成了中华医学文化、饮食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

        唐朝茶学上的第一本经典著作陆羽《茶经》出现,陆羽对茶叶的饮用及其功效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东汉著名医学宗师张仲景用茶治疗下痢脓血,在《伤寒杂病论》中曰:“茶治脓血甚效。”东汉神医华佗用茶消除疲劳、提神醒脑。魏时名医吴普用茶治疗厌食、胃痛等症,并将茶作为“安心益气、轻身耐老”的养身保健品来饮用。魏时张揖的《广雅》中说:“茶饼……其饮醒酒,令人不眠。”大文学家及诗人柳宗元,也写过一些茶诗,其中一首五言诗《巽上人以

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中,有如下诗名:“涤虑发真照,还原荡昏邪。犹同甘露饭,佛事薰毗耶。咄此蓬瀛侣,无乃贵流霞。”诗人夸张地将茶比作神仙的伴侣,颇为动人。

      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在《月夜啜茶诗》中赞茶功曰:“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表达他对饮茶清热、除烦茶功的体会。宋代文学家及诗人范仲淹,极嗜饮茶,对茶的功效曾给予高度评价。从他的《贺张岷从事斗茶歌》中的一些诗句可以看出,他以夸张的手法,赞美茶的神奇功效曰:“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他把茶看做胜过美酒和仙药,啜饮之后可飘然升天,这与卢仝的《七碗茶歌》的某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代独一无二的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同样也是好茶之人,所写的茶诗很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苏东坡对茶的功效认识颇深,并深信不疑。在《雨中过舒教授》中有“客来淡无有,洒扫凉冠履,浓茗洗积昏,妙香净浮虑”,说明茶能提神;在《杭州故人信至西安》中有“更将西奄茶,劝我洗江瘴”,意即茶能治病;在《偶至野人汪居士之居……》中有“酒渴思茶慢扣门”,是酒后寻茶喝,说明茶能醒酒;在《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中有“示病维摩无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等均是苏东坡笃信茶功的深切体会。

 明代陆树声,虽一生坎坷,但由于爱茶至深、深谙茶道,终于得获长寿,享年97岁。他当官任礼部尚书,后退官隐居田园后,一心钻研茶书。1570年,他将品茶的亲身体验写成,《茶寮记》一书,内容包括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茶勋七个方面。其中论及饮茶功效的一部分题为“茶勋”,即饮茶的功勋之意,其中曰:“除烦雪滞,涤醒破睡,潭温书倦,是进茗碗策勋,不减凌烟。”根据他的亲身体会认为,饮茶能除烦闷、消积滞、破睡提神、其效胜过凌烟,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这部医学专著中,详细论述了茶的医药疗效。他在书中写道:“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炎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乾隆皇帝25岁登基,在位60年间,政局稳定,国泰民安。他是历代皇帝中的长寿者。乾隆治国有方,养生也很得法,他一生以茶为伴,到了晚年,更是嗜茶如命。乾隆嗜茶的轶事趣闻不少,其中有一则关于他85岁让位时的趣闻流传甚广。据传,当时有一位老臣无不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后哈哈大笑,然后幽默而风趣地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也!”乾隆与茶结有不解之缘,特别爱喝龙井茶,这也许就是他长寿的秘诀。乾隆下江南时,到过不少著名的茶产地,写过不少茶诗和文章,对品茶和品泉都十分精通。乾隆在

御花园里辟有一间茶室,四壁书画,陈列精致,环境幽雅,他每天到茶室品茗,修身养性。因此,常年饮茶,也许是他从政几十年,仍身心健康的原因吧!

        在慈禧太后乱世纷争的生活中,也有她一套养生之道:春品茉莉、夏饮龙井、秋泡观音、冬喝普洱。不愧为是一种好的饮茶方法,足可见慈禧太后十分注意饮茶养身。晚上头枕在填有茶叶的枕头上,才能安稳的睡觉,认为这样可以安神养身。因此她年过七旬后,仍是肌肤白嫩,容光夺人。

        文化名人林语堂,熟悉茶史,喜欢饮茶。他认为好茶不但能振奋精神,而且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他写过《茶与交友》、《苏东坡佳人比佳茗》、《生活的艺术》等论茶文章,他深有体会地指出:“最好的茶叶是温和而有回味的,这种回味在茶水喝下去一二分钟之后,化学作用在唾液腺上发生之时就会产生。这样的好茶喝下后会使每个人的情绪都为之一振,精神也会好起来。我毫不怀疑它具有使中国人延年益寿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消化,使人心平气和。”林语堂的这一论断,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著名的女作家冰心,从小跟随祖父喝茶,培养了偏爱喝茶的习惯。在她89岁高龄时,写了《我家的茶事》一文,由衷地赞美茶叶的风味和功效。她说:“茶香给人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啜饮之后,有一种不可言喻的鲜爽愉快的感受,健康而精神,促使文思流畅。”这是多么深刻的体会啊。

        老作家姚雪垠,其长篇小说《李自成》有广泛的影响。他在《酒烟茶与文思》一文中特别强调认为:“烟、酒之外,我独赞成喝茶,因为茶对人体有许多好处而无一害。”又说:“饮茶能不能帮助文思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姚老先生的饮茶习惯非同一般,他每天清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喝茶,尤其喜欢用高档绿茶。他的文章中记述:“我每天早晨二三点钟就要起床。漱洗之后,首先把茶杯里外洗净,浓浓地泡上杯龙井茶。我照例先沏上半杯,然后收拾写字台和文房四宝,整理完毕,再将杯子沏满,于是安心地坐下来,摊好稿纸或小说的口述录提纲本子。这时,全家都在梦乡,书斋寂静,楼外无声,孤灯白发,心清如水,创作兴致最好,自觉文思如涓涓清泉。我瞟一眼放在右边的茶杯,但见茶汤嫩绿,淡烟轻起,似有若无,微闻清香,分不清是茶香还是纱窗外飘进来的花香。我端起杯子,

喝了半品含在口中 ,暂不咽下,顿觉满口清香而微带苦涩,使我的口舌生津,精神一爽,同时明白了刚才闻到的原是杯中茶香。我在口味后咽下去这半口茶,放好杯子,于是新的一天工作和生活开始了。”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姚雪垠先生的文学创作成果与茶的功效是密不可分开的。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非常喜爱喝茶,而且还颇有研究。青年时,广州的陶陶居、陆园、北园、妙奇香等茶楼,他都成为座上客。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种清福。不过要享受这种清福,首先必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他认为,喝茶于文思、身体都有好处。

       作家老舍生前嗜好品茶,他曾说过:“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他认为,饮茶不仅是可以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启发文思,故他文思泉涌,笔耕不辍,所留下的《茶馆》这个闻名中外的剧本,是一个很好的佐证。郭沫若爱好饮茶,他品尝过各地多种名茶,算得上是一位品茶行家。他认为,饮茶可以启发诗兴。有一次,他途经广州,到北园酒家饮茶,即兴赋诗一首:“北园饮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园门,归来再饮茶。”

诗人袁鹰,爱茶爱得真切。他认为茶有多种功效,既能引起许多绵思遐想、哀乐悲欢、文情诗韵,又能解烦清愁。他说:“茫茫人事,忧思、忧悉、忧患千桩万种,区区杜康何能消解?若是二三知已,品茗倾谈,围炉夜话,如潺潺流水,涓涓清溪,倒可以于相互慰藉中分忧解愁。”

        著名的茶叶生物化学家王泽农教授,从事茶叶的生物化学教学与研究几十年,曾全面总结过茶的保健与药理功效,他在《综述茶叶保健功能》的论文中,列举了茶的23种功效,它们是止渴生津、清热解暑、消减疲怠、醒酒消醉、戒除烟瘾、消食解腻、减肥健美、

利尿通便、和胃止泻、洁口防龌、明目亮眼、洁净水质、排除毒物、杀菌消炎、抑制病毒、抵御辐射、防治心脏病、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升白细胞、抑制血栓形成、治疗肝炎、防癌抗癌等。

        陈云的妻子于若木是中国一位营养学家,她认为茶对人体保健和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她说:“据现代医学、生物学、营养学对茶的研究,凡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的许多成分,茶叶中大多数都具备。”于若木,将茶比作为一种调配适宜的复方制剂,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最佳饮料,所以她说:“我国是茶的故乡,提倡饮茶,并将茶作为国饮,是顺理成章而无可非议的。”

        在世界上,中国人的聪明智慧是公认的,其智商名列前茅,就是在美国的很多科学尖端领域里,也多有中国血统的人在工作着。中国人为何智商高?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于若木认为,应归功于中华民数族千年的茶文化,是祖祖辈辈长期饮用绿茶而形成高智的遗传因素。1991年底,于若木在陕西省茶叶品评论证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其中就谈到饮茶与智商关系,她说:“世界各国的华人都表现了优秀的品质,在校学习出类拔萃,在工作中大多数成绩优异,高人一筹。中国人有较高的智商是得到很多外国人承认的,这也许与茶不无关系。这并不是说他们在国外都喝茶,而是说中华民族的祖先由茶文化培育了较为发达的智力,并且把这种优良的素质遗传给了后代。因此可以说我们都是茶文化的受益者。不管你已经意识到或未意识到,不管你现在是否有喝茶的习惯,均可这样分析。”饮茶有益于人体智商的提高,可以说是茶叶诸有益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以供给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常量微量元素等为营养基础,再加上所含茶生物碱类、茶多酚类等的药理作用,特别是茶咖啡碱较强的兴奋大脑皮质的作用,改善人的思维活动,提高了人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使思维活动迅速、清晰且持久。

        曾有“当代茶圣”之称的我国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有一套饮茶养生之道。吴老一直活到93岁高龄,在他90岁时,思维依然敏捷,身体健康,眼睛不花。有人问他长寿健康的秘诀何在,他总是说:“我也想不出什么所以然,大概与多喝茶有关吧!我是搞茶叶的,与茶叶界联系很多,他们每年都给我寄茶叶来,因此我家里好的差的茶样样都有,随时可喝。所以,我的身体还算健康,至少手脚灵活,做笔记也不必戴眼镜。特别是我的老伴,原来身体很差,后来经常喝茶,现在身体比我还好,还能做些家务劳动。”吴觉农真不愧为茶人典范,饮茶益寿的证人。

       毛泽东主席的生活习惯是喜欢抽烟和喝茶,但不善喝酒。他是湖南人,从小喜欢喝茶,以后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在他的生活中从不离开茶,接待国内外客人时,也总是吩咐以茶相敬。他自已从早到晚,总习惯于一边喝茶、一边工作,而且茶瘾较重,喜欢喝浓茶,且喜欢饮用龙井茶。毛主席接待国内外客人时,总是以茶相待。他认为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礼节。毛主席爱茶,在他的诗作中也留下关于饮茶的佳话。对在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在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与柳亚子共事过一段时间。1941年,柳亚子回忆当年情景,曾给毛主席写过“云天倘许同忧国,粤(广州)海(临海)难忘共品茶”的诗句。194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七律.和柳亚先生》一诗开头,写了“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之句。可见两人当时志趣相投,常边饮茶边谈论国事。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之一的朱德元帅,兴趣广泛,也爱书法、作诗,也爱饮茶。朱德的一生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即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年代,也随身带有茶叶,饮茶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他强调饮茶有益于人体健康,他认为坚持常年饮茶,是延年益寿的一种诀窍。并根据他多年饮茶保健的经验,认为凡是好茶,只要坚持常年饮用,必定有益于人体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周恩来总理日夜辛勤地工作,总离不开饮茶,靠饮茶来提神,始终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周总理特别喜欢饮龙井茶,而且五次到过杭州龙井茶区梅家坞,上茶山、进茶厂,和茶农一起采茶、品茶。1956年4月26日,当周总理再次来到茶区时,春茶正旺发,他在品尝了龙井茶之后,提示说:“龙井茶是茶叶珍品,国内外人士都需要它,要多发展一些。”周总理平常接待外宾,总喜欢以龙井茶招待,还向外国人介绍龙井茶品质风味。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作为总统尼克松的特使秘密访华时,周总理照例用龙井茶招待。基辛格喝过龙井茶后,身心畅快,精神大振,周总理看出基辛格十分欣赏龙井茶的神奇功效。于是,在访问结束时,总理就将一公斤龙井茶赠送给他。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出生于浙江嵊县茶乡,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喜欢喝茶。她从11岁起,开始学越剧表演,因易患咽喉炎,更把茶作为护嗓音、治疗慢性咽喉炎的良药。她常年不间断地饮茶,体会颇深地说:“饮茶好处很多,对于戏曲艺术工作者来说,更有利于保护嗓音。我们其他几位老演员如傅全香、吕瑞英等也都有饮茶润喉的习惯。”范瑞娟台上台下长期坚持饮茶,不仅嗓音好,而且眼睛也好,身轻体健。她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体会是:“明目清音见茶功。”茶与利咽喉嗓音的作用,与茶多酚的消炎、收敛作用有关,也与茶中糖、氨基酸、维生素C等刺激唾液分泌生津止渴的作用分不开。

        英国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对中国茶有特殊的感情和偏爱,她特别喜欢喝浙江的西湖龙井茶。由于她长期饮茶,无论在启发文思还是保持健美的体态方面,都有深刻的体会。她曾经说:“倘若我得挥笔对茶赞颂一番,我要说,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纯洁的化身。”她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必须喝茶,她甚至说:“人不可无食,但我尤其爱饮茶。”在韩女士伏案写作时,总是边喝茶、边思索、边写作。她认为,喝了茶才能思维敏捷、思路广阔。曾深有体会地说:“如果没有杯茶在手,我就无法感受生活。”可见,茶对她写作的帮助是很大的。

        韩素音女士饮茶,讲究“清饮,”她常常告诉别人:“我喝茶时,从不吃糕点等东西,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保持苗条的身材。”她特爱喝绿茶,体会也更深,她说:“茶给人无上愉快,当我泡上一杯好茶,看着杯上蒸汽像白鹭腾空,冉冉而上,茶香四溢,沁人心肺。茶汤黄绿透亮,令人悦目,慢慢细饮,但觉齿颊留芳,更是妙趣横生,此时此景,常使我怀念起中国,而不是英国。”从中也看出韩女士思念祖国之情。



          云南81


人物类


1、斗笠反着戴(滇中元江、新平一带)

     谁戴斗笠都是凹面朝地扣住头,而花腰傣的斗笠偏要凹面朝天,挡了太阳,接了雨水,而且使得本来水灵的姑娘愈发灵动欲飞。 

2
、姑娘四季把花戴(全省) 
     
因为鲜花四季开不败,姑娘也才四季有花戴;把花戴在身上、穿在身上,姑娘便四季如花,成了花姑娘。 

3
、四季同穿戴(全省) 
      
一方面是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分别穿着四季的衣服,即“一天穿四季”;另一方面是在一年当中,可以穿着同样的衣服度过司机,即“穿戴无四季”。 

4
、大姑娘不用裤腰带(傣族地区) 
     
一块花布首尾相连,形成筒状,罩住下身,三折两裹,往腰间掖紧,不仅显腰身,而且穿脱便当。 

5
、少时花,老来红褂穿在外(昆明地区) 
     
年少时花枝招展,老来难忘当年俏,于是红褂当外套,鲜艳夺目,喜气洋洋。 

6
、裙子套在外(全省) 
     
裙子展示女人的美丽,裤子展示女人的勤劳;裙子套在裤子外,美丽便建立在勤劳的基础上。 

7
、衣服后面尾巴摆(红河等地) 
     
衣尾装饰。学者说,这是由猿变人、尾巴消失的记忆;姑娘们说,走动起来摇摇摆摆,头也漂亮,尾也漂亮。 

8
、鞋子后面多一块(全省) 
     
鞋子后面多一块绣花布,首先是实用,是永远跟定鞋子的鞋拔子;然后便是装饰作用,图个好看。 

9
、脚趾头常年露在外(全省) 
       
老式布鞋的剪口开得大,穿上后可见到中间两三个脚趾头的跟部,既通风散热,又节省布料。

食物类 


10
、粑粑叫饵块(全省) 
      
几乎所有用粮食做成的盘形食品都可以叫粑粑,而云南偏就把用大米饭舂揉而成的食物叫了饵块,其中的烧饵块也是盘形,与粑粑形似。 

11
、豆腐烧着卖(全省) 
      
实则是烧豆腐,外加干湿作料,香脆糯软一应俱全,十人见了九人馋,还有一人睡着了,梦里梦见豆腐摊。 

12
、鲜花当蔬菜(全省) 
       
看花、戴花都还不够,索性吃花。吃什么补什么,花好吃,人好看。既当菜,又美容,还当药用,一举多得。据说云南可食用花卉达160多种。 

13
、青菜叫苦菜(全省) 
      
云南人所叫的苦菜是外省人眼中的青菜,不过味略苦而已。苦菜则是苦苣,为菊科植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野生苦菜生长。从前常在青黄不接时救荒,被誉为“救命菜”。 

14
、蚂蚱当作下酒菜(滇西等地) 
       
同类说法还有“牛屎拱拱(屎克螂)当做下酒菜”;“蚂蝗也当下酒菜”。 

15
、地瓜当菜卖(全省) 
      
地瓜、云南人叫“土瓜”,从泥土中刨出,撕了皮当水果吃,而切成片炒肉吃则是一道独特的风味菜。相反,萝卜本是菜,云南人则拿了当水果生吃。街头常有老太卖泡腌萝卜片,抹点辣酱,便是小孩、姑娘的零食。是故,又说“萝卜也当水果卖”。 

16
、石头煮青苔(西双版纳) 
       
版纳江河中生长着一种青苔(滑苔),秋冬水浅时,妇女和孩子多喜潜水捞之。洗净晒干可收存,如干紫菜,集市上常见有售。青苔可油炸食,煮汤更佳;加入姜、葱、蒜、辣子和清水、油盐,将洗净的鹅卵石烧烫放如青苔汤盆,水沸即成。 

17
、家果野果难分开(全省)
      
植物王国,果实繁多,但许多并未经过人工驯化栽培,未成大宗商品。要想品尝,只有到当地、即时一饱口福。曾有一首打油诗写了云南人常吃、街头常见的水果。全文共有69句,就说到58种果子,其中很多是“野果”,如稀稀果、火把果、鸡嗉子果、多依果、酸木瓜、葛根、拐枣、糠枇枣、锁梅、酸角、桑椹、火麻子等。 

18
、游春炊锅当主菜(全省) 
      
锅与炉合二为一,用铜打制而成。栗炭火置于中空的柱筒中,食物环绕周围,边煮边吃。郊游野炊,携带使用方便,而且保温。 

19
、过桥米线人人爱(全省) 
       
不用炒,不用煮,生肉、生菜和米线在滚烫的鸡汤中烫熟了就吃。故又有“过桥米线烫生菜”之说。 

20
、香蕉油炸卖(全省) 
       90
年代初,昆明市场出现一种叫“云南十九怪”的食物,其实是将香蕉晒干后,用油炸着吃。 

21
、牛奶做成片片卖(滇西) 
       
将液体的奶做成固体的扇形奶片,云南人叫“乳扇”。熟吃,生吃都行;咸、甜、淡均可。 

22
、洋芋、包谷街前卖(全省) 
       
漫步昆明大排挡、小吃摊,只见洋芋(马铃薯)剥皮后,一个个囫囵浑圆或一块块成串地在油锅里煎炸,黄灿灿香喷喷,时髦男女围坐一团吃得津津有味。包谷(玉米)上市时,街头巷尾常见人支一只火锅、一口大锅现煮现卖,热气腾腾,无论老幼皆喜买一只当点心边走边吃。 

23
、哈尼吃饭街心摆(元阳省) 
      
元阳哈尼族春节“昂玛突”节,是他们一年之中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要做40多种民族风味的菜肴,每家凑一二桌,抬到村子中心的小街上一字摆开。足足有700多米长,蔚为壮观。当地人称“长龙宴”或“街心酒”,堪可号称中国第一长宴。开席时,全村数千人“倾巢出动”,围桌而坐。主持人“龙头”被推出来坐首席,各家菜肴他先尝过后扒出一部分堆在一起,由他又分发到各户各桌,表示齐心协力,不分彼此。接着全体举杯共同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吃菜喝酒,聊天逗乐,唱歌跳舞,入夜则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这样的大宴要吃三天三夜方才罢休。 

24
、豪筵佳肴数野菜(全省) 
      
山国云南,可食花草无计其数。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鸡鸭鱼肉吃腻了,想吃个稀奇,吃个清淡,吃个美丽,便将眼光投向山茅野菜。这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没有化肥,没有杀虫剂,没有废气废水污染。常见的有如水芹菜、水蕨菜、折耳根、杉松尖、树花、树蝴蝶(又叫青蛙皮),灰挑菜、鹅肠菜等。昆明的一些国际饭店、食府,将这些山茅野菜请上了豪华筵席,或炒或烩或凉拌(所以又有“花花草草拌凉菜”之说)。 

25
、竹筒当烟袋(全省) 
       
云南当竹,用竹筒烧饭、烤肉、酿酒、装水,可偏偏将竹筒吸烟视为怪。含有尼古丁的烟气经水过滤后再进入肺部,这是竹烟筒的主要功效。除了口鼻喷云吐雾,且手操之、眼观之、耳闻之,多官能享用。 

26
、烟筒装酒卖(全省) 
      
近年来云南不少酒厂开发了一种“烟筒装酒卖”的专利产品。说明标签称“为体现民族特色,用云南十八怪之一的水烟筒装酒。一物多用,喝完酒,换上底部空心盖,其包装即可用于抽烟”及“作工艺品摆设”

27
、宵夜点心是咸菜(全省) 
       
夜市上,往往有咸菜大席。主食不过一碗稀饭,咸菜则有二三十碟,什么韭菜花、茄子酢、大头菜、卤腐、太和豆豉、泡萝卜、酸腌菜、糖渍蒜、骨头糁、猪肝酢、腌干巴菌苤蓝丁、油炸鸡枞……可谓倾滇池之所有,展咸菜之大观。如此丰盛的咸菜宴仅不过区区1元人民币,实在划算。 

住宅类 

28
、泥巴当瓦盖(怒江、金沙江等峡谷地带) 
      
夯土筑墙,抹为顶,就地取材,冬暖夏凉。土平屋顶成为山区特有的晒粮场子和活动院子。这叫“土掌房”。*山吃山,从“千层饼”似的板岩上一层层、一片片剥下平整的石片,当瓦做屋顶,任风吹雨打,稳稳当当,却也头重脚轻,故又说“石板当瓦盖”。 

29
、盖房木头垒起来(滇西等地) 
       
一根根整木头垒成一面墙,四面木墙呈“井”字形围成一间房,加个顶便成了家。俗称“木楞房”,学名“井干”建筑。 

30
、房子空中盖(热带湿润地区) 
       
立柱悬空盖房,想是由巢居演变而来。说是通风透气、防水防兽。下面养家畜、堆杂物,上面住人,各得其所。 

31
、泥巴土基当砖块(全省) 
       
在稀泥中加入稻草、头发之类,用木框基模一块块脱出,晒干后便成了“泥巴砖块”,俗称:“土基”。 

32
、石头砌墙实实在在(大理地区) 
      
大理有三宝,其中之一是“鹅卵石砌墙不会倒”。从地基到墙身、屋檐全以石头砌成,从院落到村巷、水井的高矮隔墙也是石头砌成。 

行游类 

33
、火车没有汽车快(全省) 
       
善于在平直之路驰骋的火车,到了山高坡陡的云南也只能干着急。桥隧多,弯道多,如何快得起来?机动灵活的汽车抢先在前也在情理之中。 

34
、袖珍小马有能耐(全省) 
       
一方水土养一方马,云南马马小重心低,善于爬坡下坎,山地运输远在高头大马之上。 

35
、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滇南) 
      20
世纪初由法国人修筑的滇越铁路,是云南乃至大西南唯一的铁路,而且是条“国际铁路”。修路的目的是掠夺资源,自然只能通国外。 

36
、溜索比船快(怒江峡谷) 
       
两山之间拉一条绳索,人悬吊于琐上溜来溜去,这恐怕是最原始的“桥”。两点一线直来直去,船速如何能比? 

37
、山间铃响马帮来(全省) 
       
马帮是一种原始的运输方式。对于山高谷深的云南,马帮曾经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说是马,实际多是没有生殖能力却有耐力的骡子。山道崎岖狭窄,有时面临深渊,如有对头马帮来,根本无法相让,所以老远听见马铃响,便要早做让避的打算。 

38
、出国旅游新马泰(全省) 
      
云南人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旅游,是改革开放后90年代以来的事。东南亚地区与云南在人文、地理等方面殊多异同,有亲缘关系;二则地理位置挨近;三则费用相对低廉,故有“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云南人在曼谷”之戏言。 

用物类


39、树上松毛扭着卖(全省) 
      
云南山区多松树,松针散落满地遍山,集拢起来,扭结成麻花串,便于携带,便于买卖。用松毛串发火易燃火旺,烧烤食物清香扑鼻。 

40
、蚕豆数着卖(全省) 
       
一来蚕豆个大,二来没有用秤的习惯,三则买卖双方有的是时间,于是,一五、一十慢慢数来。 

41
、鸡蛋拴着卖(全省) 
      
同类还有“柿饼串着卖’:将新鲜柿子压制风干成饼状,用线穿联成串,挂起来存放,上街买卖携带方便,以串论价交易明白。与“鸡蛋拴着卖”大同小异。 

42
、背篓用头带(全省) 
      
背篓背在背脊上,背带勒在脑门上,使力使在脖子上。多山的云南坡坎多;背篓重,取上放下伤腰;又要腾出手搓线等,故然。 

43
。草荐当铺盖(全省) 
      
草荐就是用草编织成的垫褥,防潮,保温,透气。在没有棉花的地区,草荐就是“棉絮”。 

44
、吃饭不用碗和筷(西双版纳、德宏等地) 
      
傣族的“手抓饭”又糯又黏,用碗用筷都不方便,索性出手取而代之,省了碗筷,多了情趣,少了对资源的消耗,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45
、草帽当锅盖(全省) 
      
草编的锅盖形似草帽状,不仅具有锅盖的所有品质,而且草锅盖下的菜格外香。 

46
、牛屎粑粑墙上晒(藏族地区) 
      
饼状的牛屎糊在墙上晾晒,晒干后的牛屎是很好的燃料。这是就地取材,废物利用,而且清洁环境 

习俗类

47
,背着娃娃谈恋爱(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一说先结婚后恋爱,二说结了婚还能再恋爱,三说背着弟妹去谈恋爱。总之是对某些民族婚恋性爱习俗的极致说法。 

48
、有话不说歌来代(全省) 
      
从来说的就没有唱的好听,而且往往说不出口的却唱得出口。以歌代话,更中听、更动听、更耐听。 

49
,水火当作神来拜(全省) 
      
敬重水与火,便就有了生命和希望,有了光明和温暖;如果丧失对水与火的敬畏,灾难也就临头了。 

50
、男背娃娃去赶街(全省) 
      
又说“娃娃出门男人带”。贤内助未必是女人,男主内未尝不可。在汉族眼里,这是角色颠倒,其实是不懂男女平等。云南山高坡陡,男人背娃娃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方显出男人本色。 

51
、男人赶出家门外(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以女承家,从侣居,男人只好暮合朝离地走婚,婚后新娘便回娘家,所谓不落夫家,男人虽婚却无家,这是一些古老的习俗。 

52
、姑娘叫老太(滇中地区) 
     
“老太’’实为“姑太”、“姨太”;冠以“老”字,是昵称,即“老小”之意。近似于北方的“小姑于”、“小姨子”,“小姑奶奶”的意思。 

53
、两斤当作一斤买(昆明等地) 
      
多数地方的市面论价是以市斤计,而云南有地方偏就要以公斤计。初来乍到者误以为价高,实则是两市斤的价。 

54
、敢上刀山下火海(怒江地区)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常用作表示对某人某事的忠心或决心,殊不知在僳僳族中真有其事。每年二月初八要举行“刀杆节”,在两根20多米高的笔直树干间,绑上3672把锋利的钢刀做成刀梯,好汉们全凭一双徒手一双赤足拾级攀登。上“刀山”之前或之后,还兴“下火海”。在一堆炎炎通红的炭火面前,下“海”者赤足在火堆中疾跑、跳跃和翻滚,甚至还要手捧炭火“洗睑”。“上刀山下火海”以手脚没有伤为成功,这样表明自己勇敢、清白的习俗活动已有500余年历史。 

环境类

55
山有多高水长在(全省) 
      
水往低处流,说明水原本在高处。这高处之水就在云南,山有多高水有多长,因此日本人说云南是“亚洲的水塔”。 

56
、石头长到云天外(石林县) 
       
云南石头如同树木般栽在地上,高耸入云,成片成林。实则乃大自然的风雨如雕刻刀般塑造出石头的森林。 

57
—年四季花不败(全省) 
      
占尽天时地利,适合多种花卉生长。于是,你方开罢我吐艳,你刚凋谢我盛开,花与花之间形成默契的“花期接力”。 

58
、常年都出好瓜菜(全省) 
       
鲜花不败,自然也有好瓜菜。不同时节自有不同的瓜果蔬菜,常年不断。云南人从来口福不浅。 

59
、奇花异卉居家栽(全省) 
     
“春城无处不飞花”不仅在山野、公园,也在居家百姓小院、阳台。云南人爱花,各地都有居家养花的传统。无论你是去机关、单位办事,还是步入幽深的民居,都能见到各种花或盆景。如昆明人说:“有城无花,民心窄狭,有城无树,民心燥怒”;保山别号“兰城”;大理素以“风花雪月”闻名于世丽江家家养花,推门即见。要说私家花园最有名者,当数建水朱家花园。该园系滇军陆军中将朱朝瑛清末所建。整个花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共有42个天井。有水上戏台、花厅绣楼,假山荷池,花台、庭荫花木遍布其间,晓它是“滇南大观园”一点也不过分。 

60
煮蛋“蒸人”用热海(腾冲县) 
       
中国热泉数云南,云南热泉数腾冲。腾冲火山多,热泉也多。距县城西南24公里左右的黄瓜箐地热区,一片约9平方公里面积的山谷间,有80多处热泉沸沸盈盈。其中最大的一眼直径6米多,深1.5米,水温高达97℃。池水昼夜喷涌翻滚,活活一口“大滚锅”(当地人语)。传说曾有黄牛失足落水,片刻只剩一副骨架。鸡蛋放进一旁开挖的小沟中,几分钟便“煮”熟可享。当地人很早就利用这热海治病,每年春节前后这一带便搭满草棚,成群结队由四方赶来的人,在冒气的地面铺细沙石、松毛、草席制成“蒸床”,卧于上蒸个半把小时,起“床”又洗。如此坚持十天半月,便可“来时骑马抬轿拐棍带,走时稳步挺胸两腿迈”了。 

61
、百县难与一县赛(罗平县) 
       
罗平是云南的一个县,然一县之内,却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九寨沟风光”、“黄山云海”、“路南石林”、“版纳森林”、“腾冲热泉”、“九乡溶洞”、“天府油田”等87种景观(尚不包括人文景点)。可谓一县囊括百县景,云南旅游大世界。 

62
、风吹石头打脑袋(大理) 
      
“下关风,上关花”,大理下关城因风势了得而有“风城”之称。由洱海出水口形成的风势能窜上跌下,石仗风势,脑袋便有苦吃。 

63
、小小湖泊叫做海(全省) 
       
云南山高离海远,却将大大小小的湖泊叫做“海”、“海子”。此种现象不独云南,北京也有,如“北海”、“什刹海”之类。据方家考证,这与元朝蒙古族入主中原有关。蒙古族世居内陆,因缺水而缺水之词汇,故将水域通称为“海子”及“河”。元朝定都北京后,自然打上了其文化烙印,湖成“海子”,进而简化为“海”。云南是个移民社会,随之将湖称作海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怪的倒是,此于京城为“合法”之子,却在云南成了“怪孽”。 

64
东边下雨西边晒(全省) 
       
高山的立体气候形成了“十里不同天”、“一山有四季”的独特景观,热带、温带、寒带一应俱全,因此,“这边下雨那边晒”、“山头落雪[1J脚晒”之类便不 足为奇。 

65
塔树互包相亲爱(滇南) 
       
云南南部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雨量丰沛,植物易于生长,傣寨佛塔竞长出大树。树种不知是风吹来还是鸟衔来,在塔身缝隙中慢慢生长,终扎根于大地,成树包塔,或塔包树,相依相拥,相亲相爱,蔚为奇观。 

66
圆通赏花人如海(昆明) 
       
昆明圆通山二三月间日本樱花、垂丝海棠万树绽放,是谓“圆通花潮”。到圆通山赏花,清代即为昆明民俗盛事。 

67
、红嘴鸥,进城来(昆明) 
       
1985年始,昆明的冬天增添厂一景:大批从西伯利亚飞来越冬的红嘴鸥栖息于滇池、大观楼、翠湖等水面上,深得市民喜爱。 

68
三个蚊子一盘菜(热带地区) 
      
云南一年无四季,却干湿季分明,尤其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酷暑、湿热,又密不透风,便成“瘴疠之气”,蚊蝇如何不多不大?当然而今早巳不然,此实属对过去年代的夸张之说 

69
、街容市貌变得快(全省) 
       
云南各地尤其是昆明,改革开放以来,加快旧城改造,改善交通,绿化美化。抓住机遇,办了几个大节、盛会,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土著”居民也时也有“迷路”趣闻发生。 

70
四个竹鼠一麻袋(某些地区) 
      
竹鼠,生存于竹林间,食竹笋而肥大,一个就有1——15公斤。捉来烹食,是佳肴,也是护竹之道.

其他


71、“馒头腔”吃酸辣菜(全省) 
        
云南方言属北方语系,因在滇汉族基本是省外(尤其是江淮、华北一带)移民,又因地处西南一隅,与中原汉语演变不能完全同步,故音韵及词汇等仍有较多“古迹”留存。如昆明南郊叫“哥哥”作“高高”(),此为上古旨读法“街”、“鞋”读作“该”、“孩”,是为中古音。再如词汇——“刻薄”作“鹊薄”,出自明清小说中的土语俚语,如《西游记》例句:“这个美猴王,性情能鹊薄”;“一向”、“从前”作“一了”,出自元明清戏曲,如《冻苏秦》例句:“一了说‘若要富,土里做”’;“吃”的骂人话为“疃”,《集韵》解:“疃,食无廉也”;膀胱叫“脬”,《仓颉篇》解:“脬,盛尿者也”。如此等等,看似土,实则古。传说保山回民领袖杜文秀曾—土京告状,被京官误为京中讼棍喝下堂去,原因就在他操一口“小京腔”。所以至今保山人爱自嘲:“吃酸辣菜,说馒头腔”,此种现象,全省皆然。 

72
、“姐勒姐告”姐不在(瑞丽地区) 
        
姐勒是瑞丽县一个区,辖内有著名姐勒金塔;姐告是云南的“天涯海角”,楔入缅甸境内的一个傣寨。“姐”在傣语中是“城镇”的意思,并非姐妹。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许多地名据民族语言用汉字注音而来,如按汉字本义去理解,极易望文生义,相去甚远,闹出误会、笑话。 

73
、东寺塔不在东寺街(昆明) 
       
昆明市区有四座塔,两南两北遥相对峙。北二塔相距仅27米,皆在华山东路上段东侧;南二塔则“东寺塔”坐落在书林街,而“西寺塔”在东寺街,二者相隔两条街。当地人熟视无睹,外地人不免纳闷。原来,建于南诏时期的这两座塔,一名“觉照寺塔”(或“常乐寺塔”),一名“慧光寺塔”,因分立东西,被老百姓以东西冠之。清道光年间东寺塔因地震倾圮,后在原塔址以东重建,此便是东寺塔不在东寺街,亦无寺之故。

74
、大理有条“洋人”街(大理方城) 
       
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风景,大理古城二招附近是老外最喜落脚之处。这里西餐馆、吧间遍布,墙上满是外文水牌、广告。老外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读书或聊天,悠然自得。有的甚至在此安家落户,有的因这里山好水好,不惮遥遥万里,常来常往,可见大理魅力之大。 

75
、金马碧鸡排大街(昆明) 
      
昆明金碧路与正义路相交处两侧建有“金马”、“碧鸡”两座牌坊。始于明代,后屡毁屡建,今之所见系1999年所建。传说每逢一甲子(即秋分与中秋重迭之日),由于地球、月亮、太阳三者运转角度的关系,下午五六点钟时日月(两坊倒影)会在此“交辉”。故民谣唱道:“奇怪奇怪真奇怪,两座牌坊排大街。金碧交辉霞光灿,日月斗光六十年”。 

76
、阿诗玛会说“古得拜”(石林县) 
      
石林景区外,辟有商业区,各种民族工艺品、土特产琳琅满目。做生意的多是当地撒尼妇女,在长期的“对外贸易”熏陶下,也懂得用外语讨价还价了,有的“阿诗玛”还把生意做到昆明宾馆门口,甚至做到了国外。 

77
、湖通游鱼不往来(华宁、澄江、江川县境内) 
       
澄江抚仙湖与江川星云湖两湖相连通,相连处名为海门。二湖之鱼从古至今“老死不相往来”,究其原因,抚仙湖水深百米,清澈寒冽,而星云湖水深数米,水浑肥温润,故两湖鱼种不同,习性亦不同,各守其域,“井水不犯河水”。 

78
、老母猪扎武装带(全省) 
       
如同放羊放马一样,猪也在山上放养,奔跑起来未必在犬羊之下。在其身上扎上带子,无非是为了拴得住、管得住。 

79
霓虹灯下对歌来(昆明) 
       
都说广西有个刘三姐,其实云南民歌浩如海,据有关部门统计,共有11万多首。“要唱调子我最多,三天三夜还没唱完一只牛耳朵。前面装了十八驮,后面还在九凸坡”。号称“歌舞之乡”的云南,少数民族就不用说了,几乎都能歌善舞,就是省城汉族也“人人都会哼山歌,个个都是风流人”。不但旧时有“赶马调”、“求雨歌”、“讨饭歌”、“猜谜调”,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更呈兴旺景象,打歌对调、“歪花灯”从田间地头“长驱直入”至市中心,与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相映成趣。活脱脱一个“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歌舞的墟集,圩场。 

80
东巴文化名在外(丽江) 
       
纳西族创造的东巴文化包括东巴教、东巴经、形文字、东巴舞及古乐等。东巴经共有1000多卷,内容涵括天文、地理、数学、文学、艺术、医药学、动植物学等人类智慧的诸多方面。其记录经书、舞谱的东巴文是世界上现今还“活着”(使用着)的象形文字。早在本世纪初便引起了国外学者的注意,至今学术交流不断。纳西古乐中有一部分保存了中原唐宋宫廷及道教洞经音乐的菁华,堪称音乐“活化石”。其幽远古老、典雅曼妙的韵味,受到中外宾客青睐,古乐队多次受邀飞往国外访演讲学。 

81
、“八国联军”打进来(全省
       
云南人民风纯朴,耻于言商,许多高寒山区生存环境恶劣,只一味苦吃苦做;滇中则富庶,气候温和,谋生较易,怪的是或穷或富皆“安分守己”,大多性情安祥恬退;同时也形成了保守、疏懒、缺乏冒险进取精神,不事拼搏,不愿告讦争讼的性格。所以在提倡竞争的今天,在许多宗生意场上常常“丢城失地”,节节败退,让江浙、四川等外地人所占领,如菜摊子、美发店、成衣铺、修鞋点、建筑工地等等。无奈之下云南人只好以此戏谑,不过既认识到这点,能吃苦的云南人会发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