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地的普洱茶生产工艺
森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率先采用中国西双版纳优质乔木大茶树四季的不同部位:春季采摘的尖和芽、夏季剪拣的叶和枝、秋季砍剥的干和皮、冬季挖掘的根和系为原料;应用世界六大核心技术:纳米技术进行全树入茶,基因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夸克技术培植微生物,醇化技术盒式酵制,数字技术精准控制,分子生物学原生态自然成茶工艺,开发研制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居国际茶界之首的森地普洱茶优质强化产品。它打破了普洱茶原始的传统生产工艺,使普洱茶特有的养生功能全面升级。经国际权威科研机构功能测试,中外生命科学家的上万例实验研究证实,森地系列普洱茶中含有90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养生成分,300多种有益微生物,其养生功能是传统普洱茶的50多倍。滋味爽滑醇厚,回甘强烈,幽香持久,茶劲霸道。具有双向免疫调节,强力抑制各种疾病、增强体质,益智长寿的养生功能。
森地,是国际大型实体企业和普洱茶绿色养生的领导者。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人才和庞大的权威科研体系。以雄厚的实力进入国际强企知名品牌的行列,在养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创新与突破,不断推动着人类健康长寿的发展。
普洱茶熟茶工艺起源于广东。
一、广东普洱茶发展及人工加速后发酵工艺技术研制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茶叶产销发展较快,尤其是茶叶出口快速发展。广东的茶叶出口由成立于1952年的广东茶叶公司负责经营。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普洱茶由广东口岸集中出口,并以出口原料茶(青茶)为主,出口市场主要是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由于港澳及东南亚地区对普洱茶有较大的需求,因此,在四、五十年代,香港茶商根据市场需求,利用地窖的特殊温湿环境,人工促进普洱茶的后发酵过程。随着普洱茶市场的不断发展,至五十年代后期,香港的茶楼以普洱茶为主,占了60%以上,而消费者又喜欢喝有陈香味红汤褐底的熟普洱茶。
由于香港地价昂贵,地窖式小作坊的普洱茶加工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市场对“普洱熟茶”日益增长的需要,解决供需矛盾,加快普洱茶的熟化醇化过程。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从香港茶商将普洱青茶放入地窖中催熟的做法中得到启发,于1955年成立普洱茶攻关小组,从事人工加速后发酵普洱茶工艺技术(俗称普洱茶发水技术)研究。
二:普洱茶人工加速后发酵工艺技术研制及工艺流程
普洱茶人工加速后发酵技术攻关小组由袁励成、曾广誉、张成等同志组成,负责收集整理散存于港、澳等地茶商有关普洱青茶人工加速后发酵工艺技术,并参照香港茶商贮存的具有陈香味、红汤的普洱茶样,在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属下的大冲口简易仓库进行发水发酵试验。经过两年的反复实验研究,于1957年获得成功,大大缩短了之前传统普洱茶的后发酵陈化过程和时间,为现代普洱茶加工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普洱茶人工加速后发酵技术工艺主要流程为:
晒青(有时也用烘青)毛茶原料——润水——渥堆——翻堆(解块)——摊晾——起堆——筛分——拼堆——装包——贮旧——成品。
其关键工序是渥堆,包括加水量、温度及发酵度的控制。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于1957年开始利用此项技术在大冲口仓库进行普洱茶发水批量加工,并加工成散茶和紧压茶,普洱熟茶从此诞生。人工加速后发酵工艺加工的普洱茶品质汤色红浓、香气纯正、滋味醇厚(和)、叶底黑褐,存放一段时间后陈香明显,特别适合港澳及东南亚、日本市场消费者的口味,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三:广东普洱茶的出口及人工加速发酵工艺技术的传播
广东普洱茶的原料比较复杂,以广东大叶青茶为主,还有其他产区的中小叶种,也有进口茶。港澳及东南亚市场主要以大叶种为主,日本以大叶种拼中小叶种为主,产品有散茶、熟饼,也有“青饼”。至1965年普洱茶出口已达572公吨。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边生产边改进工艺,边组织扩大生产,并于1970年建成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第二茶厂(简称河南茶厂),进行普洱茶加工,以满足出口的需要。当时生产的饼茶称“广东饼”,也称广云贡饼,很受港澳市场追捧,广东的普洱茶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大幅增加。至1974年发水加工普洱茶1000多吨。随着出口量的不断扩大,为了解决普洱茶加工场地的不足,省公司生产扩大到属下英德、肇庆、四会、韶关、惠阳等支县公司生产,产量快速提高,1975年出口达1235吨。1980年开始,普洱茶的生产从手工操作转入半机械化生产,1983年加工出口达3858吨。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由于普洱茶生产原料短缺,省公司又从越南、缅甸进口青茶,进行拼配加工普洱茶,使普洱茶出口得以持续增长。
云南省有关方面得知广东人工快速发酵加工普洱茶工艺获得成功的喜讯后,于1974年派昆明茶厂吴启英,勐海茶厂邹炳良、曹振兴等技术人员到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属下第二茶厂学习此技术,并将“发水茶”技术带回云南。从此,云南开始效仿广东做法进行加速发酵工艺试验,以后逐步在云南推广和完善。云南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原料优势,使普洱茶的加工生产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
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首创的人工加速后发酵加工普洱茶工艺属于保密技术,至今国家仍未予以解密。因此,当时技术都是通过省茶公司的技术人员和技工以言传身教的形式传授的,并未将此技术加以总结形成任何文件,直至1984年才形成内部保密技术资料。
1984年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在英德召开普洱茶专业会议,对普洱茶的加工生产和出口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对今后的生产计划做了详细安排,并邀请省茶科所、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院校参与进一步深入研究普洱茶加工过程中有关微生物变化及卫生等深层次问题。
普洱茶的陈化与发酵
一、自然后发酵
即将晒青毛茶及其紧压制品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陈化,使其叶内多酚化合物在残余酶作用和缓慢自然氧化的共同促进下逐渐形成独特的色、香、味,具有越陈越香的特质,俗称“生普”。
二、人工快速后发酵
即将晒青毛茶洒水堆积,在湿热作用和微生物作用的共同促进下促使叶内多酚化合物快速转化,形成色泽褐红、汤色红浓、醇厚陈香等近似于陈年生茶的品质特征。“发酵”完成后经筛分拣剔为散茶,或经蒸压为紧压茶,即一般俗称的“熟普”。
众所周知,人工湿水渥堆快速后发酵的工艺最终成熟定型是在1973~1975年左右。那么,在此之前的普洱茶是否具有后发酵特质?是否同样具有上述两种后发酵形式?这两种后发酵形式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其对普洱茶品质的良好促进又是在何时为人们所发现和利用的?其早期以何种形态存在?
普洱茶相关资料
一、关于贡茶
1、普洱茶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
2、为礼饬遵办事照得本府于2月初2日案,奉思茅府谢札开除原文有案外封实采办,先尽贡典,生熟蕊芽办有成数,方准客茶下山,历办在案,兹当春茶萌发之际,及应乘时采办,切勿迟延致干参究等因,奉此惟今本府票差前往各寨坐催外,今行札知。为此仰本山头目及管茶人等遵照,渝到即行饬令茶民,乘时采摘贡品芽茶及天水细嫩官茶,速急收就运倚交仓,以恁转解思辕,事关贡典,责任非轻,该目等务须认真札催申解,勿得延埃迟误摘采,即期不缴,立即严相比追不贷懔之,切切特札。右札仰本头目及管茶人准此。光绪二十九年二月日札。
3、雍正七年己酉,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六大山产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各贩于普洱,上纳税课转行,由来久矣。至是以商民盘剥生事,议设总茶店以笼其利权。于是通判朱绣上议,将新旧商民悉行驱逐,逗遛复入者俱枷责押回。其茶令茶户尽数运至总店,领给价值,私相买卖者罪之。稽查严密,民甚难堪。又商贩先价后茶,通融得济,官民交易,缓急不通。且茶山之于思茅,自数十里至千余里不止,近者且有交收守候之苦,人役使费繁多,轻戥重秤,又所难免,然则百斤之价,得半而止矣。若夫远户,经月往来,小货零星无几,加以如前弊孔,能不空手而归? 小民生生之计,只有此茶,不以为资,又以为累。何况文官责之以贡茶,武官挟之以生息,则截其根,赭其山,是亦事之出于莫可如何者也。
简析:以上资料反应了清代普洱茶初制主要是由茶农完成。首先将春茶中最好的鲜叶加工成芽茶、蕊茶、宫廷团茶作贡后,才将其它相对粗老的鲜叶初加工为毛茶后运出产区,至思茅、普洱等加工地(总茶店)再加工为成品后方进行集散贸易,而进贡的茶因采制精细、包装完善(与普通茶的包装截然不同)、且运输途中倍加小心,因此不会形成较大程度的后发酵,不同于一般民间食用茶品,应属现代定义的生茶。并提出了“贡茶”和“客茶”的区分概念。
二、早期的快速后发酵
1、茶叶形成商品后,民间制作绿茶类的晒青茶,有将鲜叶炒软、揉紧、晒干的,有蒸软、摊凉、捂堆、失水的。早在500多年前,每逢“清明”、“谷雨”节令期间,民间有结队进山砍集“大山茶”之传统,将原始森林中的“苞红茶”、“大山茶”等野生茶,用刀刈其枝梢,或人挑或马驮,集运回家,再用快刀轧切成3-5厘米左右,用木甑子蒸软叶片,然后摊凉,凉后捂堆,捂后再摊开散失水份,最后用大孔篾篮,内附龙竹笋叶包装储藏,销与藏民商帮。
2、晒青毛茶的包装,旧时以底宽30厘米左右,长高60x50厘米左在的大孔篾篮,内附龙竹笋叶,盛装茶叶运输,民间俗称“花篮”包装。为使茶叶紧实而茶条不致断碎,一般在包装前8小时左右,视茶叶干燥程度,用清水喷洒在茶叶上,翻拌均匀,将茶潮软。包时用棍棒将茶条紧塞于内附笋叶的篮内,篮口覆盖笋叶,用细篾缠牢,再在外层笋时上标明级别,用铁棍或木、竹棍,对穿“花篮”,钻上气孔,以利潮水后的自然干燥。每件一般约直穿3-5孔,横穿2-4孔,穿毕即可起运。这一包装法,是晒青毛茶在长途运输中自然形成特有陈香的普洱茶品质的重要原因。
3、民二十三四年期间,著者尝以佛海(今勐海)附近所产茶叶,制为“红茶”(指有一定发酵程度的普洱茶)寄请汉口兴商砖茶公司黄诰芸君代为化验,通函研究。
4、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別品质裝入竹篮。入篮须得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齏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现加工成“圆茶”、“砖茶”或“紧茶”,另行包装一过,然后输送出口,是为“再制茶”。
5、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盖”。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入自言黄霉之茶最佳。……印度茶业总会,曾多方仿制,皆不成功,未获藏人之欢迎。这或者即是“紧茶”之所以为“紧茶”之唯一秘诀也。
6、佛海一带所产茶叶,品质优良,气味浓厚,而制法最称窳败,不规则之多次发酵,仅就色泽一项而论,由绿而红以致暗褐,印度之依制无成,或以此耶。
7、茶叶原料的收购,习惯上有现购、预购两种。预购:根据买卖双方协商,预付订金,俟茶农采回茶叶初步加工成散茶后,买主到各有关村寨预售人家验收过磅,结清价款,仍寄存原处,按计划雇用牛脚运回厂内,最后揉成紧茶。……紧茶制成后,经过约半个月的冷却发酵时间才进行包装。
简析:综上所述,早至五百多年前,云南民间所制晒青茶已有类似现代黑毛茶初制的捂堆“发酵”(少数民族称其为“发汗”),而清代以后,云南各茶区茶叶初加工由茶农完成,后各商号购买并运到总店加工后出售,在进行晒青毛茶和紧茶的加工和运输时,已形成或有意或无意的“后发酵”行为,从而促使部分茶品在进行最终销售前,已形成完全区别于普通绿茶的“后发酵”品质特征。
三、自然陈化的的发现与盛行
1、江城一带产茶,但以易武所产较好,这一带的茶制好后,存放几年味道更浓更香,甚至有存放到十年以上的,出口行销香港、越南的,大多是这种陈茶。因为一方面经泡,泡过数开仍然有色有香;另方面又极易解渴,且有散热作用;所以香港一般工人和中产阶级很喜欢喝这种茶。这种茶一部分还从香港转运至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主要供华侨饮用,因而销量也比较大。……由于越陈的茶价值越卖得高些,我们一方面在江城收购陈茶,一方面增加揉制产量到了1940年冬季。
2、我们对茶叶出口一事,在抗战时期是很重视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利润不少。易武、江城所产七子饼茶,每筒制好后约重四斤半,这种茶较好的牌子有宋元、宋聘、乾利贞等,稍次的有同庆、同兴等。在江城所加工的茶牌子较多,但质量较低,俗语叫“洗马脊背茶”,不像易武茶质细味香。这些茶大多数行销香港、越南,有一部分由香港转运到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等地,主要供华侨食用。也有部分茶叶行销国内,主要是新春茶,而行销港、越的多是陈茶。新是制好后存放几年的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有的茶甚至存放二三十年之久。陈茶最能解渴且能发散。香港、越南、马来亚一带气候炎热,华侨工人下班后,常到茶楼喝一两杯茶,吃点点心,这种茶只要喝一两杯就能解渴。……包装材料为竹篮、笋叶、麻布。前两者就地取材,后者购自缅甸,在缅加包。
简析:综上所述,最迟于30年代,海外市场已经有了对陈年普洱的需求,且商家也认识到普洱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而刻意将新茶加入存放陈化后再进行销售,包装材料为竹篮、笋叶、麻布。
工艺和原理
一、湖南黑茶初制渥堆方法:
渥堆场所要求洁净无异味,室温要求25℃左右,相对湿度85%左右。揉捻叶下机后,不经解块,立即堆成高约1米,宽约0.7米的长方形茶堆,并稍加紧压,上面加盖草包等覆盖物,以防止水分蒸发和保持堆内温度。渥堆过程中要进行一次翻堆,将堆外围的叶子翻到中间,以利渥堆均匀。堆内温度以45℃为宜,渥堆时间需12-24小时。
二、广西六堡茶初制渥堆方法:
通过湿热作用,破坏叶绿素,促进内含物质转化,苦涩味减除,汤色加深,滋味变醇,叶底颜色转变。渥堆叶堆积厚度依气温、湿度、叶质老嫩而定,一般堆高33-50厘米,若用箩筐渥堆,每筐湿坯20公斤左右。气温高时薄堆,嫩叶薄堆,老叶厚堆压紧,渥堆中翻堆1-2次,将边上茶翻入堆中,促进质变均匀。渥堆时间,视叶质老嫩、气温高低和天气等情况不同而异。一般气温低、雨天,叶质较老,渥堆时间略长,反之,则较短。通常为10-15小时。
注:以上所指渥堆叶均为鲜叶经杀青、揉捻后直接渥堆,因未经干燥,叶内含水量较高,无需再行湿水。
简析:综上所述,现代渥堆工艺的主要促因在于茶坯含水量、温度、湿度、氧气、时间。
二、现代渥堆原理
渥堆,是酶、微生物、湿热三种动力综合作用,引起叶内物质的相互转化,特别是多酚类的自动氧化的结果,从而形成茶品独特的品质特征。
根据变化的主要内容来看,渥堆也可以说是氧化作用,不同于一般生物发酵,改为“堆积做色”更为确切,是指用含水量较高的茶叶进行堆积,以促进微生物旺盛繁育,从而利用微生物的不同呼吸体系及其产生的不同性质的胞内胞外酶取代鲜叶中酶的作用来促进茶内多酚化合物产生氧化缩合等化学变化。
同时由于茶坯内含物质发生激烈的化学变化,产生热能,且堆内大量嗜热菌的繁殖也释放大量热量,使堆温不断升高,又进一步促进了茶内多酚化合物在湿热条件下的非酶促自动氧化,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多种化合物,而使叶底和汤色从绿转黄,从黄转红,而茶内不溶于水的多糖成分在微生物水分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可溶的双糖、单糖,且茶内具较强苦涩味的酯型类黄酮化合物在微生物和湿热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氧化缩合、异构化等变化,使其含量降低,使茶汤从原来的苦涩向醇厚甜滑转变。
三、旧时后发酵成因分析
根据资料篇的记述,我们可归纳出当时毛茶包装法对“后发酵”形成的几个主要促因,并加以分析:
1、洒水:毛茶洒水在当时是为了“使茶叶紧实而茶条不致断碎”,但对“后发酵”的形成来说,它起到增加茶内水分的作用。
各类微生物虽有各自不同的最适温湿环境,但一般而言,当茶叶水分含水量在12%以上,温度22℃以上,环境湿度大于70%,即可大量生成繁殖。而微生物的繁殖将促使茶坯内含物质进行氧化、分解等激烈的化学反应以释放热量,从而使堆内温度逐渐升高,形成堆内适当的湿热条件,进一步促进叶内多酚化合物在湿热条件进行非酶促自然氧化,并促进不同适应能力的微生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繁殖。
因云南晒青茶属低温日晒干燥,初制毛茶含水一般约在12%-15%之间,再加湿水至“将茶潮软”,叶内水分含量较高,若遇上适当的气候条件(云南大部分茶区所特有的湿热气候均可符合要求),可以促使形成上述变化。
2、用棍棒将茶条紧塞于内附笋叶的篮内,篮口覆盖笋叶,用细篾缠牢。堆积紧塞和以笋叶包严在当时是为了使茶叶在运输途中不致受损,但对“后发酵”的形成来说,它对篮内茶坯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能在较长时间内有效保持茶内水分和堆内因微生物繁殖等因素形成的堆内湿热环境,从而达到促进内质变化的目的。
3、大孔篾篮、笋叶、气孔。钻气孔的作用类似成大堆时“开涵洞”,或压小篓茶时的“打气针”。在当时是为了利于湿水后的干燥。而采用大孔篾篮和笋叶包装则是就地取材,降低成本。但对“后发酵”的形成来说,具有透气性的篾篮、笋叶加上气孔,为好气性微生物的繁殖和茶坯内含物的有氧氧化提供了足够的氧份,促进了其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气孔还起到适当散发堆内高温的作用,避免了因堆温过高而导致烧坯。且利于在堆温升高的同时缓慢蒸发水分,从而使茶坯在一定时间内达到自然干燥,因此而结束茶坯内激烈的化合变化并抑止微生物的继续繁殖,不致因长时间沤堆而产生腐败、霉烂等劣变,同时固定已经形成的良好品质。
4、以现代渥堆工艺相比,当时的“后发酵”缺少了一个翻堆的过程,而翻堆的作用,成大堆时主要在于散发堆心过高温度避免烧坯,成小堆时主要在于将边上茶翻入堆中,促进质变均匀。对于堆心温度的问题,因晒青茶是毛茶湿水冷发酵,不同于上述黑茶杀青揉捻后的带热发酵,且茶堆较小而透气,堆温不至达到烧坯的程度,但因无翻堆,故温度高的堆心茶变化较深刻,而温度低的堆边茶变化较少,致使发酵不匀,符合李拂一先生记述中“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的实情。
综上所述,旧时将晒青毛茶洒水后用篾篮、笋叶包装运出茶区时,若气候条件适合,将促进其完成一个初步的冷发酵,形成独特而良好的“后发酵”品质,近于现代轻发酵“熟茶”。
结论
五百年前,云南少数民族即有釆野生茶经捂堆“发酵”制成茶品行销西藏古宗的记载。而云南省茶叶研究所于50年代调查傣族晒青毛茶制法时发现,这种传统晒青毛茶制法仍为许多滇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所使用。是云南茶品“发酵”制法的早期形式。
清代以来,普洱毛茶的初加工主要由产区的茶农完成,作贡后,将初加工后的毛茶运出产区,在思茅、普洱等地再进行精加工并集散。贡茶因采制精细、包装完善、且运输途中倍加小心,因此不会形成较大程度的后发酵,不同于一般民间食用茶品,应属现代所说的生茶(滇青);而部分客茶在从产区运出到集散地时,因包装、气候、运输时间等因素的促进,已完成了一个初步的冷发酵,成为轻发酵毛茶。这样的毛茶再经筛分拣剔后蒸压成各种形式的压造茶(紧茶则经再次发酵),运往最终销售地。包装时对其包装物“龙竹笋叶”的喷水软化和长时间(长的可达一年以上)的运输过程,对其后发酵再次起到了促进作用。故在最终销售前已形成完全不同于普通绿茶品质特征。
由于云南地处高原,多崇山峻岭,旧时交通不便,将晒青毛茶运出产地全靠人背马驼,一般到达思茅、普洱等加工地因路途远近不同,需时约一、二十天不等,加之当地气候湿热,所以将晒青毛茶洒水后用篾篮、笋叶包装是晒青毛茶在运输中自然形成特有陈香的普洱茶品质的重要原因。后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制茶技术的进步,仓储和包装的改善,由运输、包装引起的自然后发酵条件已不复存在。
至迟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湿水后发酵对普洱茶品质的良性促进已为制茶者所充分认识到,并成为一种刻意行为,具有一定保密性,故“印度之依制无成,或以此耶”。虽尚未成为一种完善的加工工艺,但已初具形态,可视为后世发水茶及普洱熟茶的雏形。
而同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以香港为代表的部分海外市场已经有了对普洱陈茶的需求,从而引发了商家将新茶存放陈化后再抬高价格销售的行为,证明当时商家和消费者们对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特性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旧时普洱茶的“后发酵”是在特殊历史、地理、气候条件下,因当时的特殊包装方式,在运输过程在无意中形成的,因史料记载的缺乏,其源自何时尚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至迟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后发酵”对普洱茶品质的良好促进已经被当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所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并一直延续至今。在现代制茶科技不断提高,制茶技术不断改进的情况下,现代普洱茶的湿水后发酵已经发展成一种完善成熟的加工工艺,区别于其它茶类加工。并形成现代普洱茶独特的品质特征。同时,自然后发酵形成的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品质,也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了现代品饮者们品鉴普洱茶时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普洱茶正因为具备了越陈越香的特质,才能在现代各类名茶中异军突起,成为“可以喝的古董”,被不同人群所钟爱和收藏。
沪ICP备11034845号-1版权所有:上海森地茶业有限公司